星河世纪城
Would you like to react to this message? Create an account in a few clicks or log in to continue.

让居民融入社区大家庭 闸殷村:一次不同以往的变身( 2013年8月19日 )

向下

让居民融入社区大家庭 闸殷村:一次不同以往的变身( 2013年8月19日 ) Empty 让居民融入社区大家庭 闸殷村:一次不同以往的变身( 2013年8月19日 )

帖子 由 蓝莓香 周一 八月 19, 2013 12:45 pm

让居民融入社区大家庭 闸殷村:一次不同以往的变身
( 2013年8月19日 )

      老厂房改建的活动室里,近30个南腔北调的“外来娃”围坐在长桌两侧,接受大学生志愿者的课业辅导。“一年前,这是想都想不到的事。”闸殷村来沪人员自治互助小组成员、治安志愿者马学付在活动室门口张望了一下,前往下一个点巡逻。
  “我们这里曾被人称为‘垃圾村’、‘废品村’,可以说是‘脏乱差’的代名词。住在这里,是因为房租便宜。”在马学付印象中,这里反复整治过,但往往“过不了数月,卷土重来更厉害。”
  去年6月,五角场镇再次启动综合整治。三个多月,17家无证废品回收站、8家非法食品加工厂被取缔;拆除近2000平方米违章搭建;村里的老厂房,挂起了居民自治互助委员会的牌子,底楼一间间空房,变身为“活动室”、“接待室”、“谈心室”……而马学付,作为在此居住了10多年、有一定威信的来沪人员代表,也受邀加入了委员会,当起了志愿者……
  “这一回,不同以往。”
  如何走出“整治—回潮”怪圈
  从政立路转到闸殷路,由三门路、民府路、市光路、民壮路围成的140亩左右的区域,就是闸殷村。这是五角场镇在城市化进程中遗留下来的私房散居地,俗称“城中村”。绝大部分原住民早已搬离,将房屋出租给了来沪务工人员,占到居住总人数的90%以上。
  走进闸殷村,这里的房屋主要是二三层的农民住宅,由于长年得不到修缮、再加上租客进进出出,乍看之下很是破落,与周边的商品房小区更是形成鲜明对比。“如果你一年前来这里,碰上下雨天,估计都走不进来。”五角场镇市政科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一些外来人员为了维持生计,无证回收废品、加工食品,还架起了老虎灶,“整个小区弥漫着一股说不出来的臭味,空地上堆满了乱七八糟的废品。虽然有垃圾箱、公厕,但很多人习惯了随手扔,甚至随地大小便。”
  这样的“老大难”,如何走出“反复整治、反复回潮”的怪圈?五角场镇这次建立了由镇市政办牵头,工商、城管、派出所、交警、食药监所、质监所、五角场集团物业公司和区规土局参加的闸殷村市容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小组。市政科的两位工作人员走遍了闸殷村内每一个角落,掌握了每一户居民的情况,手工绘制了闸殷村的地图,并将各类问题逐一标出。工商所对每一户废品回收户都核实了情况,掌握其经营动态,并约谈告诫其经营者。食药监所深入每一户食品加工点调查取证,并掌握其食品流向情况。交警中队对黑车营运者、货车卡车驾驶者一一作了调查。城管中队对所有乱堆物、乱设摊进行了地毯式普查。派出所民警对户籍情况以及外来人口情况进行了排摸梳理分类……
  “这一次是动真格了!”在此居住了10多年的安徽来沪人员赵恒卫深有感触。村子入口处建起了门卫值班室,安装了闸机、路障和铁门,实施封闭式物业管理,村里也第一次安装起了电子监控探头,“安全感大增。”
  从启动整治开始,赵恒卫每天都能看到村子里的新变化:2处垃圾房建起来了,路边、屋前的垃圾桶多起来了;排水管道重新整修了一遍,溢水现象大大减少;村子里的路比以往好走了,晚上路灯也亮起来了。原本被无证废品回收占据的空地,通过整治清理,辟成了停车点……
  如何在村中形成“规则意识”
  环境改善,只是第一步。
  赵恒卫在闸殷村开了8年的小杂货店。对他而言,这里只是养家糊口、临时借住的所在,“很多租房在这里的人,早出晚归,有的还打多份工。回到住处也是洗洗就睡,不太会关注村子里发生了什么。”
  “如果把自己当过客,对这里没有认同感,就不会像维护自家环境那样,去珍惜整治成果,最后垃圾还是不会扔进垃圾箱。”五角场镇负责人说,为了提升来沪人员的归属感,使他们融入社区,在成立闸殷村临时党支部凝聚来沪务工人员中的党员同时,还成立了由来沪人员参与的自治互助服务小组,共同管理社区事务,实现“自我教育、自我服务”。小组下设志愿者服务团,按闸殷村内的自然街坊道路,划分了四个块区,分块招募社区居民作为志愿者,组建治安巡逻队、市容服务队和自治互助队,每支队伍都有一名党员作为骨干力量,每周2—3次巡逻,及时发现问题、及时沟通、及时制止。
  “一开始是考虑到镇里为了改善环境,花了很大力气,让我加入自治互助小组,我也不好推脱。”马学付说,但跟着镇里派到闸殷村的社区工作者周良莉、童玛丽接触后,越来越发现自治互助的好处。
  自治互助小组成员在每周的例行巡逻、文明宣传中,自然而然会接触到很多人,“不认识没法说话,认识了就好说话。”以往也曾发生过一言不合,来沪人员拳脚相向,甚至叫来各自老乡助阵的恶性事件。有了自治互助小组,大家开始熟悉起来,“有什么问题,以和为贵,劝解在前。” 
  记者了解到,闸殷村整治以来,今年上半年的发案率同比下降25%,外来人口登记也从过去不到50%提升到90%。周良莉告诉记者,自治互助小组成立以来,在此居住人员的文明习惯也有了明显改善,“以前自管自,谁也不会开口制止,现在大家开始形成一些文明生活的共识,‘规则意识’通过互相宣传教育,开始在来沪人员当中扎根。”
  如何让居民融入社区大家庭
  闸殷村,不仅仅只是居住之地,在这里,也能有滋有味生活。
  居住在闸殷村的来沪人员中,不少人都收到过一张名片,上面写着“周大姐热线联系卡”,附有互助热线与手机号码。周大姐,就是周良莉,同时也是自治互助小组的“当家人”。做过十多年居委会干部的她,退休后来此发挥余热,她的手机也成了来沪人员中的热线。热线电话记录上,居民们来找周大姐帮的忙五花八门,“到瑞金医院要怎么坐车?”“我家门前有一堆建筑垃圾,已经堆放了很久了,希望能来帮我处置一下。”
  “现在村里的人都认识我了,见到我就打招呼,需要什么帮助也会及时找我沟通。”细心的周大姐会把村民们反映的问题一一记录下来,努力寻找解决办法。在她牵头下,自治互助小组还开展了不少活动:卫生健康讲座,春节前为困难家庭送温暖,庆元宵,三八妇女节讲座,家长沙龙等等,“希望通过活动,让生活在闸殷村的居民融入五角场镇这个大家庭。”
  在这个典型的来沪务工人员集结地,随着人员的持续增加,其子女入学、文娱活动、扶贫帮困等诉求,也随之而来。“牵住了小手,也就等于牵住了大手。”五角场镇通过引入社会组织、购买政府服务的方式,与区飞扬天使青少年公益服务中心共同策划了“闸殷一家亲”的活动,通过贯穿全年的一系列活动,丰富闸殷村的青少年课余生活,为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提供更好的社会支持和服务。
  在闸殷村的活动室,记者注意到,有一整面墙上惟妙惟肖地描摹了电影《龙猫》剧照——由闸殷村“外来娃”与大学生志愿者共同合作完成。平常每到周五下午,这里都会非常热闹,孩子们下棋、学书法、打乒乓球……
  最近,中心又启动了夏令营,一周课表已在活动室外挂出,丰富多彩的活动排得满满的,家长们说,“孩子们有了去处,我们外出打工也放心多了。”

蓝莓香
资深业主
资深业主

帖子数 : 1008
积分 : 6813
威望 : 0
注册日期 : 13-07-01
地点 : 72#

返回页首 向下

返回页首


 
您在这个论坛的权限:
不能在这个论坛回复主题